时间:2022-09-28 05:25:07 | 浏览:640
为郑州加油
努力走好“枢纽+开放”这条路子,抢先打造国际交通枢纽门户、对外开放体系高地和参与国际合作高地的“一门户、两高地”体系,“郑州枢纽”正在动起来,强起来!
大交通之势:“铁公机联动通四方”
枢纽之城畅通八方,郑州正以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大交通之势在中原大地上迅速崛起。
每天,郑州新郑机场上空,数千架飞机在此起落,将郑州与世界各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插上腾飞的“翅膀“,郑州不断从“中转型”枢纽向“门户型”枢纽转变。
郑州-卢森堡的“空中丝绸之路”,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双方“强强联手”共同打造国际领先的航空运输体系。继“郑州—卢森堡”双枢纽之后,“郑州—乌塔堡”双枢纽呼之欲出。
建设“空中丝绸之路”,郑州机场的航线网路也越织越密。今年7月份以来,郑州机场新开、加密了多条航线,新开郑州至菲律宾卡利博航线,新开郑州至吉隆坡定期国际客运航线,首次开通郑州至普吉、曼谷航线等。
高速铁路的出现,不断满足了人们对美好出行的向往。位于“米”字形高铁中心的郑州,顺畅通达全国已经成为现实,在郑州乘坐高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人们的首选。
郑州作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京广、徐兰两条高速铁路大动脉在这里交汇,站在全国快速铁路的十字路口,贯通南北、承接东西。目前,郑太、郑济铁路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伴随着郑万、郑阜、商合杭铁路的开通倒计时,河南“米”字形快速铁路网正在逐渐铺开。
通过数据看发展。目前,郑州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856.8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84.9公里/百平方公里,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努力走好“枢纽+开放”这条路子,抢先打造国际交通枢纽门户、对外开放体系高地和参与国际合作高地的“一门户、两高地”体系,“郑州枢纽”正在动起来、强起来……
大开放之势:“内陆腹地”变身“开放高地”
新时代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是“一带一路”贯穿从沿海到内陆的纵深开放。
当前,郑州站位全局谋大势,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开放全局,充分发挥“四路”“五区”战略叠加优势,积极构建国际陆港、中欧班列、跨境电商、指定口岸等高水平开放载体平台体系,主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实现了开放水平的重大跃升,由“内陆腹地”变身“开放高地”,争做中国联通世界的重要门户。
扩大对外开放,通道是关键。依托郑州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近几年,郑州持续拓展开放通道,着力强化“四条丝绸之路”联动建设,为郑州开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形成了“一点连三洲、一线串欧美”航线网络,覆盖23个国家近200个城市。“陆上丝绸之路”越跑越快,打通了东联西进南拓陆路通道,覆盖24个国家、126个城市。“网上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跨境电商“1210”模式全国推广,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全国持续领先,河南E贸易辐射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上丝绸之路”越来越通畅,有效衔接青岛、连云港等重点港口,加快建设“内陆无水港”,正在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区域节点城市为支撑的陆海货运通道枢纽。
“四路”融合发展,推动多式联运发展,郑州机场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河南保税物流中心“贸易单一窗口”平台、中欧班列多式联运信息平台等实现信息共享,同时也为郑州对外开放形成融合之力。
下一步,郑州将进一步加快形成对外体系高地。加快形成参与国际合作高地,聚焦商贸物流、航空合作、科技创新等领域,不断提升郑州知名度、影响力;加快培育以国际性战略企业为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不断提高郑州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大产业之势:立足基础资源 禀赋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立足基础资源禀赋优势,错位发展、扬长补短、彰显特色,突出先进制造业发展,形成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高效衔接的大产业。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国古代制陶、制瓷、冶铜、冶铁、纺织的主要发祥地。改革开放,郑州工业发展提速。近年来,智能制造、生物科技、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年均投资保持25%以上的快速增长,郑州制造、郑州品牌加速走向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围绕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提出了“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为全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工业七大主导产业和服务业七大支柱产业,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生态农业和数字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形成了汽车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金融、商贸物流等一批战略支撑产业,旅游业、大数据、网络安全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郑州做强大产业,条件得天独厚。当前,中央支持和鼓励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明确,推进新一轮制造业布局的力度不断加大。郑州市提出,要突出先进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坚持把制造业发展摆在首要的战略位置,加快完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体系,着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确保制造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稳定保持在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据主体地位,使其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要突出主导产业发展,优化制造业布局。要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抓好企业上云工作,建设“工业大脑”,以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层级。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努力在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方面不断突破,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大文化之势:展示华夏文明 擦亮黄河文化
郑州市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文物资源大市。从10多万年前的荥阳织机洞遗址、3万到5万年前的老奶奶庙遗址、1万年前的李家沟遗址、8000年前的裴李岗遗址、6000多年前的大河村遗址、4000多年前的古城寨城址,到3600年的郑州商城遗址及其之后的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存从未中断,涵盖了华夏文明起源到现、当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是华夏五千年文明连绵不断最全面、最连贯、最典型的代表,这是郑州无可比拟的特点和文化资源优势。
近年来,郑州立足自身文化特点和核心价值,以重点项目为引领,实施生态保遗,建设四大文化片区,壮大博物馆体系,拓展宣传渠道,多措并举,不断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强化文化支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郑州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黄河文明中居于中心地位。
在沿黄郑州段,分布有河洛汇流处、伏羲台、巩县石窟、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虎牢关、桃花峪中国地理第二与第三阶梯分界线、汉霸二王城、成皋城、敖仓城、西山遗址、荥阳故城、纪公庙、古荥汉代冶铁遗址、惠济桥、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大河村遗址、花园口遗址、荥泽、圃田泽等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
2018年10月,郑州市成立“郑州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协作体”,联合发布了中华文明溯源之旅、文化名人修学之旅、历史遗迹探寻之旅、大河风光体验之旅、生态养生休闲之旅5条沿黄旅游带精品线路,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可游览的景观,实现了黄河文化和旅游交相辉映、共促共融。同时,郑州还以多种推介会、主题活动、研学游等形式推广黄河传承优秀文化,促进黄河沿线文化旅游产品量的丰富、质的提升。
将历史文化演绎好,将天然大气、力量澎湃的黄河风光展现好,打造“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的主地标——在这些举措的指引下,郑州将全面提升城市气质、城市气派。
当前,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建设的任务要求,郑州以“天地之中·文明之源”为郑州文化建设的总体定位,以黄河生态文化带建设为引领,统揽黄河文化、嵩山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功夫文化等重大文化板块,坚持整体布局、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创新推进的理念,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加快推进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历史文化充分展现、有序传承的郑州,一个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开放的郑州,将耀然屹立于中部大地,成为一座享誉国内、闻名世界的中部崛起之城。
大生态之势:推动绿色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
郑州有着“绿城”的美誉。多年来,郑州多年一直坚持不懈植绿、护绿,“绿城”的荣誉实至名归。
去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建设森林河南的部署要求,郑州市以“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为目标,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工程建设。
以交通网络沿线生态环境提质提升为重点,郑州积极推进国土绿化提速、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森林公园体系建设等工作,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着力打造郑州大都市生态区。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8%。
站在新起点上,郑州决定将“绿城”打造成为“绿都”。
根据《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规划(2019—2025)》,郑州将着力打造环城近郊森林隔离圈,在主城区外围大力推进植树增绿工程,营建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城市森林景观。到2025年,郑州森林覆盖率达到37.96%,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以上。
蓝图已经绘就。瞄准目标不懈努力,“绿都”郑州可期。
作为北方的城市,郑州是一座缺水的城市,城区大多数河道已无天然径流,需要调水补充生态水源,水质也需要改善,水生态环境亟须改善提升。
近年来,郑州市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以生态水系提升工程实施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市生态水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6年,郑州启动了生态水系规划建设,先后实施了一大批生态水源和河道治理工程。2013年以来,郑州市按照“全域水系、循环水系”理念,高标准编制了《郑州都市区生态水系全面提升工程规划》,并启动实施。经过不懈努力,2017年,郑州市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
今年1月份,郑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坚持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明确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以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为主线,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持续提升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和水灾害防治能力。
目前,郑州市一批水生态建设重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重点河湖综合治理方面,郑州市以“安全、生态、景观、文化、幸福”的五河共建理念为指导,正在开展以贾鲁河综合治理为示范引领的河湖水系生态建设。工程建成后,郑州将新增水面面积11.5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到20.95平方公里,形成96公里绿色生态景观带,成为郑州的一道靓丽风景。
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方面,郑州市将通过一系列工程,实施外部水系连通、跨区域水系连通和区域内水系连通,着力构建“外部大连通、内部大循环”的现代化水系网络。
统筹推进全域水系建设方面,郑州将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多点放射、生态良好的全域水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郑州一定会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倩 赵柳影 徐刚领/文 马健 宋晔 丁友明 /图
编辑∣ 王海萍 张艺天
视觉设计∣王超尘
来源∣郑州日报
昆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昆明市委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谋划提升发展格局,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力推动党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昆明落地落实
“楚山楚水楚文化,大江大湖大武汉”。作为中部六省唯一的特大城市,你们觉得武汉这座城市怎么样?武汉是一座怎样的城市?3500年前,来自中原的商王朝率先在这里建城,即“盘龙城”。3500年后,我在这座城市生活将近两年,在我看来,它就是一个纵横的
襄阳好风日 我比较中意的是襄城,觉得它才当的起“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的名号。我喜欢昭明台、喜欢北街、喜欢蜿蜒的古城墙。北街,也许在他人眼中只是一条仿古街,而于我是我所见的的最奇异的一个地方——玲珑古意与聒噪摇滚交织相融,却不违和。鼓
多名工人正在对“问题井盖”进行整治一处刚刚经过整治的“问题井盖”□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帅 文图2021年和2022年,河南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将窨井盖专项整治列入全省年度十件重点民生实事。截至目前,郑州市已完成中心城区410条主次干道“问题
松滋市2021年在全省首创“无证明”城市,取消和免提交307项证明事项。在此基础上,该市今年打造“无证明”城市2.0版,秉持“减证便民”深挖潜能,力推余下的329项证明事项“无证明化”,截至8月底,再减199项证明事项,减幅超60%。在分类
鹤壁在哪儿?除了煤,还有啥?作为一个存在感极弱的城市鹤壁,实实在在被人小看了! —— 王五点 ——鹤壁一座只有164.96万人口的城市(2017年数据)夹在安阳和新乡中间被四面包抄“存在感”弱到让人心疼 但是以上是基于人们对它的不了解鹤壁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8月1日,永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通告:根据永城市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变化,为有效阻断疫情传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部分区域实行分类管理。一、高风险区崇法寺街道北关拖修厂散居片。
胶东在线9月30日讯(记者 贾楚航 郑坤 见习记者 李一凡)9月30日,烟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以“十大创新”引领改革突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介绍市直有关部门推进“十大创新”工作情况。会上,烟台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健介绍了营商环
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记者李中平 通讯员李志全)4月30日,“心系世园·情驻蓝海”慈善捐赠和友好城市签约活动在唐山市开平区举办,会上开平区与匈牙利布达佩斯第六区建立友好交流城市关系。据悉,作为唐山市中心城区之一,开平区工业基础雄厚,地理位置
河南商报记者宋晓珊 图王春胜中午11点到下午2点半,下午4点到晚上6点。裕鸿花园小区400多户业主,被近500名熊孩子“包围”了。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车库拐弯处冷不丁冒出的身影、楼道中奔跑嬉闹的声音、总也坐不上的电梯、不时起火的垃圾桶,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