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8 12:18:58 | 浏览:601
撰文:佩奇 美编:田青 校对:紫藤
——1——
人都去哪了?
到目前为止,2022已经过去1/4。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郑州一个最新变化:郑州,人少了。
大概是从3月中旬开始,佩奇早晚高峰上下班再也不用掐着点走了,也不用早上起床就看百度地图,规划今天上班的行车路线了。
不知道具体因为什么原因,最近路上不怎么堵车了。
对于大部分需要开车上下班的上班族而言,这是一件绝对的好事。
是不是因为最近油价持续疯涨,大家都转向坐地铁了?
为此,我还特意查了一些郑州地铁的客流量数据。
以郑州比较重要的三条地铁线路为例,1/2号线最近的工作日客流量都在25万上下浮动,5号线一些,大概是35万左右。
而之前这个数据,都要至少上浮5万人次/天。
我们以3月8日、3月15日、3月23日三个工作日的周二为例,可以看到客流量是在明显下滑的。
其中,地铁1号线工作日周二,半个月的时间,单日客流量下滑基本为10万人次。
这个下滑是极其可怕的,10万人次,郑州一年才能吸引多少新增人口?
好嘛,如果你认为有疫情的影响,特别是1号线沿线郑州火车站和郑州东站两个大的车站影响了客流量。
那仅参考3月8日和3月15日同为工作日周二的数据,也是下滑的,而且,是所开通地铁线路的全线客流下滑,无一例外。
▲数据来源:郑州地铁微博
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如果郑州正常工作日,私家车因为油价上涨而减少,那么这批人势必要转移到以地铁为主的公共交通工具上面。
但是,当正常的工作日,路上不堵车,私家车开始减少的时候,地铁的客流量也在同时下滑,那相对恒定的需要正常打卡上班的那些人都去哪儿了?
路上的车流、地铁的客流量同时都在下滑,需要上班的人都去哪了?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很多人已经离开了郑州?
而且,不是个例。
——2——
人往高处走
当然,我们不排除因为疫情的原因,人口的流动开始受到限制,人口的出行意愿开始降低。
但是,大疫三年,为何偏偏到了2022年年后,这点尤为突出?
疫情来临,人口的流动受到约束,可以适当暂缓或者暂定行动,但是如果信心和预期受到压制,那才是人口减少的根源。
简单点,就是钱不好赚,要去更容易赚钱,赚钱机会更多的地方去。
迁徙,是动物的本性。
你为啥要从山窝里到县城,因为县城的资源更多,可以赚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
你为啥要从县城到省会,因为省会资源更丰富,格局更大,自然可以站得高看得远。
你为啥要从省会到北上深,对不起,北上深需要户口、积分或者社保,暂时不能开怀拥抱你。
即便是非洲撒哈拉的斑马,也知道当旱季来临的时候,要提前迁徙到水草更为丰茂的雨季区域,即便迁徙的过程可能会被潜伏在河流中的鳄鱼偷袭。
走西口,山西、陕西等地的居民,前往内外蒙古,进行商贸和货物的往来。
闯关东,中原地区的群众,前往山海关以北的东北地区,那里物产丰沛,黑土肥沃。
下南洋,两广+福建人通过种种方式偷渡到东南亚各国,开始从事各类商贸和生意活动。
说好听点,这类迁徙都是为了梦想,为了一片希望的田野。
说不好听点,就是为了“讨生活”。
那个时候,脚下的土地就是最大的生产资料,哪里有机会,就会奔向哪里。
现在,土地不再需要大规模的耕种,生产资料已经升级为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和模式。
放到现在来看,就是哪里有机会,哪里能挣钱,我就去哪里,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逻辑。
人,一旦开始流动,无异于强者城市对弱者城市的一场抽血。
抽走的是你最新鲜的血液,抽走的是你最优质的血液。
丛林法则,强者拥有一切,弱者彻底萎靡,马太效应也告诉我们,强者恒强。
过往几年的人口数据,也在佐证这个定论。
——3——
具体的人口数据
首先是人口基本面的数据。
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这是1949年以来的历史最低值。
2020净增加人口为48万,14亿人口规模的中国,净增加人口仅有不到50万!
曾经最能生娃的河南、山东两个人口大省,也在逐步跌落神坛。
而同样作为人口大省的广东,却仍旧在享受人口红利的优势。
▲数据来源:公众号国民经略
先说河南,2021年,河南流失人口超过58万人,可以简单理解为很多河南人走了就不想再回来了。
而广东2021年人口净增加约60万人,出生率也有相当不错的9.35‰。
同样都是过亿的人口规模,一边是人口负增长,一边是人口净增长,高下立判。
其次再看郑州流失或者潜在流失的人都去了哪里?佩奇大概分析了几种情况。
1、回到老家,也许是县城,也许是地市,起码有房子,不用为房贷发愁,生活欲望降低,生活成本低。
这种人又分为几种,一是暂时回老家,郑州机会好了要再次来郑州;第二种是放弃郑州了,回老家东拼西凑加上一点小存款,做一点小生意,也算惬意;第三种就是完全对郑州失望,一番休整之后准备前往一线或者强二线城市谋生,再出发。
2、失业待业中,靠存款度日。
地产、教培两大行业处境艰难,据佩奇与地产同行的聊天和交流中,不少策划、经理之类都在家待业中,靠着前几年地产行业好光景所积累下来的存款度日。
偶尔投几份简历,但是基本上没什么用,因为现在明显是供大于求,或者是自己在郑州创业,或者考编之类。
3、直接放弃郑州,前往长三角、珠三角等能级更好的城市。
于房子而言,去能级更高一点的城市,房价增幅更有保障;于收入而言,只要能力强,上限也更高。
特别是对于非郑州体制内的群体而言,不如趁着学历够,还算年轻,换一个更好的城市。
郑州再好,在高等教育、高端就业等方面的硬伤短期内无法改变。
与其陪着郑州空耗,不如到成都、广州、杭州、苏州等一些比郑州房价贵不了太多,又对户籍限制不是那么严的城市,即便是两套换一套,也是值得的。
4、跑滴滴、送外卖,保证基本生活运转。
经常点外卖的写字楼白领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现在中午点外卖送餐时间急剧缩减了。
过去从点餐到送到,需要40-50分钟的送餐,当下大部分都可以在30分钟以内完成,是美团、饿了吗改进机制了吗?
不!
送外卖送餐员急剧增加,而像滴滴快车这种“临时性”的工作人数,也在急剧增加。
新工作前景不明,旧工作辞职或者被辞退,送外卖和开滴滴成为郑州“灵活就业”人群最后的挣扎。
当然,还有UU跑腿。
——4——
爱之深,责之切
当然,并不是唱空郑州。
郑州如今就像温水一样,煮着我们每一个想寻求更好生活,但是也有很多有点舍不得郑州的青蛙们。
而本身就是池塘外的青蛙,更没有什么留恋的,反倒是拼搏前往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如今,郑州作为河南人在省内最后一个有希望的落脚点。
你爷爷在农村站稳了脚,你爸爸才能去县城;
你爸爸在县城站稳了脚,你自己才能去省会;
你在省会站稳了脚,你才能去一线或者强二线城市。
你儿子能进入一线城市,你孙子有机会获得更优的资源和看到更大的世界。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如果,你自认为已经在郑州站稳了脚跟,当然可以往更广阔的舞台看一看。
但是,如果没有,那即便是当下你因为某些客观原因,回到县城、回到地市的你,要不了多久,还要再回到郑州来。
即便你不来郑州,你的孩子还会来。
最后,你还是要回到郑州来,帮忙带孙子。
可能,还要被儿子或者儿媳默默数落一顿。
“爸,你当初怎么不在郑州买房啊”?
本文完。
▼往期文章
备注:
本文部分图片和信息来源于网络。
文中观点只是作者看法,不构成操作建议。
你可曾想过十年 可以发生多少变化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充分展示郑州广电人昂扬向上、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近期,郑州广播电视台开展“我眼中的这十年”主题vlog展播活动。这一次,土生土长的郑州“老司机”、郑州广播电视台十佳主持人 大锤 搭档
为深入贯彻“三区建设”发展战略,全力做好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帮助企业完善申报材料,提高申报质量,7月13日下午,许昌市魏都区科工局组织召开2022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推进会议。许昌市科技局四级调研员周红俊、市税务局所得税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 通讯员 刘宇 张星为落实县级领导干部进党校讲课(作报告、与学员座谈)制度,进一步检验主体班学员在区委党校(区行政学院)学习的实效和调研成果,提升受训党员干部服务全区重点工作的实际能力。8月10日下午,郾城区召开20
8月2日,建安区举行2022年度第二季度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集中观摩,建安区委书记马浩、区长高雁带队观摩。观摩学习找差距,激发斗志促提升,集中检验区上下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 阅读 隐藏边栏发布日期:2022-08-04 19:0
河南日报农村版讯(记者刘亚鑫 通讯员陈静)3月30日下午,新乡市2021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凤泉区专场召开,记者了解到2021年凤泉区在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38亿元的情况下,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18亿元,增长4
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城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今年将开展七大领域攻坚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通讯员王学军 记者刘剑英)全年优良天数259天,同比增加61天,增幅全省第一;实施重点项目60个,总投资538亿元,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分别占年计划15
阳光讯(记者 芮扬 实习生 刘意如 通讯员 王同伟)6月18日-20日,凤翔区2022年中考顺利举行、圆满结束。今年凤翔全区中考考生共6341人,其中,八年级考生3102名,九年级考生3239名。全区设凤翔中学、西街中学、城关中学共3个考点
12月27日-28日,娃哈哈集团“新饮擎,共前行”2022年销售工作会议暨新品发布会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分会场的7000余名经销商与销售人员通过视频形式齐聚一堂,共商娃哈哈2022营销大计。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宗馥莉
博轩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20年,总部设立在美丽的冰城哈尔滨,博轩康以运营科技抗衰社区店为主要模式。作为一家本土企业,致力于服务东三省所有社区。公司未来将以社区为单位,设立博轩康睡眠管理社区主任为所有会员(家庭)提供基于全面的健康管理